4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攀岩队在京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北京万佛华侨陵园和八宝山陵园,祭奠为中国登山事业英勇献身的登山英雄们。
32年前,17名中日登山勇士在美丽巍峨的梅里雪山,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攀登壮歌;如今,他们的纪念碑在万佛华侨陵园中高高耸立,敬献的花篮静静表达着对登山先辈的无限哀思。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辛凌主持了祭扫仪式。
△向登山英烈行鞠躬礼
1990年1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抵达云南迪庆自治州德钦县,攀登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这座雪山是云南第一高峰,气候变化莫测,雪崩频繁,攀登难度很大。12月25日,登山队于5900米处建立四号营地;28日,中日突击队员向峰顶冲击,登达海拔6470米时突遇暴风雪;30日,队伍被迫下撤至5100米的三号营地待命。1991年1月4日凌晨,宋志义、孙维琦、李之云等17名中日队员遇特大雪崩罹难。其中,中方6人,日方11人,无一生还,山难震惊世界。
△清扫墓碑及纪念碑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韩建国在发言中表示:“回顾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我们深知登山精神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登山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实现了由单一的高山项目管理发展向多项目的登山户外项群管理转变;由全民健身为主发展向全民健身与奥运并重转变;由体育项目粗放式管理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巴黎奥运会和米兰冬奥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努力推动中国登山户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韩建国敬献花圈并整理挽联
“回望征程,我们不忘老一辈登山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登山户外事业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上,以推进登山户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检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效,切实凝聚起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力量,以此来告慰为中国登山事业献出生命的勇士,继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
△骆知鹭
攀岩运动员骆知鹭代表国家攀岩队讲话:“登山运动是和平年代最具有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的体育运动。攀岩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我们攀岩运动员缅怀登山英雄,就是要学习登山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发扬这种精神,在训练场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才能在赛场上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我们肩负着为祖国争金夺银的崇高使命,我们将立志继承先辈攀登遗志,践行登山精神,全力以赴提升竞技水平,不忘初心,为国争光!
结束了万佛华侨陵园的祭扫活动,一行人来到八宝山烈士陵园,为长眠于此的贡嘎山遇难的登山英雄献上花篮并默哀鞠躬。
△向攀登贡嘎山遇难的登山英雄深深鞠躬
1957年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登山队前身)6名队员经过九死一生的拼搏,成功登顶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这是我国运动员第一次独立组队并首次独立攀登海拔7500米以上高峰,不但刷新了我国登山运动的纪录,也标志着我国的登山运动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在成功背后,登山队员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队员丁行友遭遇雪崩献身雪域高原,年仅24岁;国德存、师秀、彭仲穆在登顶成功后的下撤途中滑坠遇难。
△重温入党誓词
在纪念碑前,登山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韩建国带领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号召大家铭记中国登山运动的光辉历史,弘扬登山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强大动力,不断推动登山户外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结束了在万佛陵园和八宝山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后,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全体干部职工在返回基地后开展了祭扫山魂纪念碑的仪式。山魂纪念碑是国家登山训练基地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1991年为纪念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遇难的登山英雄而建。“山魂”的“魂”字缺失了一“点”,象征着登山英雄将灵魂深处对山的热爱永远留在了圣洁的雪山上。山魂纪念碑铭刻着“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是我国现代登山运动发展的见证。
△登山勇士永垂不朽
通过清明祭扫、缅怀先烈,国家登山训练基地的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初心使命,将进一步按照“稳安全,强管理,保备战,促发展”的工作目标,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登山精神,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图/白宇